引什麼是「去客廳化設計」?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這樣做?
當電視牆失去存在感、沙發成為工作桌,客廳似乎不再是家的中心。「去客廳化設計」指的並不是拆掉客廳,而是重新分配空間,讓有限的坪數服務真實的生活需求。對小宅族來說,這意味著把「展示」轉為「使用」,把空間焦點從待客轉向自我與家庭日常。
這股趨勢的背後,是都市居住條件的改變。房價高漲、坪數縮小,讓傳統格局顯得不合時宜;再加上遠距辦公普及、線上娛樂興起,人們對家的想像也不再侷限於「沙發+電視」。
「去客廳化」於是成了當代住宅的一種空間革命,以更靈活的方式定義「家」的重心。
為什麼現代人選擇「去客廳化」?
傳統客廳設計有其象徵性,但在現代生活中卻常淪為最少被使用的區域。幾個主要痛點讓人開始重新思考:
- 坪數有限:都市住宅越來越小,保留整個客廳區域顯得浪費。把沙發牆換成收納櫃或工作桌,能讓空間更實際。
- 生活重心轉移:家不再只是休息的地方。許多人把工作、運動、閱讀都帶回家,自然希望公共空間更具彈性。
- 線上社交普及:朋友聚會改在線上進行,客廳待客功能下降,反而成為被閒置的「展示區」。
- 空間偏好改變:人們追求開放、流動、採光佳的空間感,固定的沙發與電視牆反而成為阻礙。
這些變化讓「去客廳化設計」成為許多小宅裝修的關鍵策略,也象徵著居住者對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。
「去客廳化」怎麼做?五種實用設計手法
1. 整合型公共空間
將客廳與餐廳結合為「生活核心區」,用一張大桌取代茶几,兼具工作、聚餐與閱讀功能。這種設計讓家人活動集中,也讓空間更具凝聚力。
2. 模組家具設計
採用可折疊桌、移動式沙發或可收納茶几,使空間能依不同需求轉換用途。當朋友來訪時是客廳,平時則能是辦公或運動空間。
3. 書房客廳合一
將原本的沙發區改為閱讀角或工作區,透過燈光層次與家具材質區隔功能。這樣的佈局讓家更安靜、專注,也符合現代居家辦公的趨勢。
4. 視聽設備去中心化
過去客廳的主角是電視牆,如今許多人以投影布幕、平板或無線音響取代。牆面重新釋放,可用於展示藝術品、增加收納,或乾脆保持留白。
5. 留白設計
保留彈性空間,用於瑜伽、健身、臨時客人或孩童活動。這類設計讓居家使用更自由,未來搬遷或生活型態改變時也容易調整。
設計重點:讓「去客廳化」更實用又好住
「去客廳化」並不代表空間的削減,而是一種更高效的分配。若想兼顧實用與舒適,可留意幾個重點:
- 動線流暢:減少固定隔間,保持視覺與行走動線連續,讓空間感自然延伸。
- 收納整合:利用隱藏式櫃體、高櫃結合電器櫃,讓生活物品有序不雜。
- 光線與色調:以自然採光搭配中性色系,讓小宅看起來更通透。
- 材質搭配:結合布料、木質、金屬等材質,製造層次感並避免單調壓迫。
這些設計技巧不僅讓「去客廳化」更實用,也讓小宅充滿家的氣氛。
真實案例:小坪數也能去客廳化
20 坪以下新成屋
設計師將客廳與餐廚合一,捨棄傳統電視牆,以長桌作為家的核心。這樣的格局不僅節省坪數,也讓家人互動更自然。
案例 1:20 坪新成屋/日式無印風 小宅

- 空間概況:屋主為兩大兩小,居住於一棟20 坪、屋齡5年內的新成屋。設計公司為 禾光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,設計師為鄭樺與羅孝立。
- 去客廳化手法:
- 減少電視牆與沙發牆的強勢定位,讓原本客廳區域轉為書房/閱讀+遊戲活動區。 (Extra Rakuya)
- 櫃體推移至兩側立面,中央留白作為可變動空間(孩子遊戲、瑜伽、臨時聚會皆可)。 (Extra Rakuya)
- 分析:設計師透過移除「傳統客廳焦點」的方式,讓20 坪的新屋看起來更寬敞且機能性更高。這正是「去客廳化」在小坪數中的典型應用。
- 質疑:但要注意的是,這樣的設計對採光與收納要求較高。若窗面或自然光條件差,留白區可能反而顯得空蕩或冷清。
案例 2:20坪以下/模組化+多功能空間

- 空間概況:雖未特定屋主資料,但報導指出「不到20 坪的微型住宅也能擁有舒適寬敞格局」,像17坪案例將櫃體當作牆體+活動家具設計,突破傳統客廳自有區域。 (設計家 Searchome)
- 去客廳化手法:
- 櫃體牆體化:系統櫃、收納櫃沿牆延伸並作為分隔意象,替代實體隔間。 (設計家 Searchome)
- 多功能家具與彈性空間:家具不固定於「客廳」定位,而可於工作/休閒/聚餐間自由轉換。
- 分析:這樣的案例展示了「去客廳化」在極小坪數中的可行性——透過家具與收納策略讓公共區域更靈活。
- 質疑:但這樣的空間可能對住戶的生活習慣要求較高(例如需較強的收納自律、家具選擇與規劃精度高)。對某些偏好傳統起居習慣的人來說,可能會感覺「少了客廳感」。
單身宅/雙人宅

案例說明
許多單身或雙人居住者以書桌搭配單椅取代沙發,空間不再被大型家具壟斷。留白區域可以隨時變成瑜伽角或朋友聚會區。
一間位於台灣、坪數約 14 坪的新成屋,屋主為單身女性,設計時捨棄傳統沙發並弱化客廳區域,改用大餐桌或多功能桌+單椅,讓空間可被更多用途使用。(Yahoo奇摩新聞)設計師將家具位置彈性化,採光從窗邊一路延伸,讓「客廳」變得不再固定,而是根據屋主的日常活動而變換。
這個案例顯示:對單身或雙人居住者而言,「客廳」作為待客集中區的功能可能變得次要,不如把空間用於自己真正常用的日常(工作、閱讀、料理)更有效。
但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:如果你將沙發或視聽牆弱化,那麼當有朋友或家人來訪時,是否感到接待空間不足?單身/雙人宅的彈性雖高,但也可能犧牲「正式會客」的儀式感。這種設計比較適合對來客頻率不高、有自己生活節奏的人。
親子宅

家有小孩的設計案例中,客廳常被改造成遊戲區。設計師透過光線導引與家具模組化,讓家既安全又具變化性,生活感更濃。
案例說明
有報導指出,一個約 19 坪、帶孩子的親子家庭採「去客廳化」策略:把客廳轉為多功能活動平台,捨棄傳統沙發配置,下方整合大量收納,牆面減少實體隔間,以提升空間開放感與孩子可動範圍。(設計家 Searchome) 另一在 22 坪的親子宅中,沒有設置電視牆與大型沙發,把公共空間設計為全家共享的活動區與學習平台。
這樣的做法特別適合家庭成員多、活動項目多、需要比較靈活空間使用的情境。
但提醒的是:親子宅將客廳弱化可能要求更多「活動管理」與「收納自控」。孩子大了或訪客變多時,若空間未預先設計好轉換模式,可能出現「活動與休息混亂」的情況。此外,如果家中習慣看電視/多人同時使用視聽設備,去客廳化可能反而讓影音共享體驗降低。
這些案例都顯示出:「去客廳化」不只是小坪數的妥協,而是一種讓家更貼近生活節奏的選擇。
去客廳化,不是放棄,而是升級生活的選擇
「去客廳化設計」並不是否定客廳,而是回到根本。讓家真正服務居住者。
它挑戰了傳統「沙發對著電視」的配置,重新定義家的重心。當生活型態改變,空間理應隨之進化。
去客廳化不是減法,而是精準的再分配。你失去的,只是形式上的客廳;你得到的,卻是更自由、更貼近生活的家。




